科 | 中文俗名 | 性狀簡述 | 棲地 | 分布簡述 |
夜蛾科 | 紅暈傘紋夜蛾 | 雄蟲觸角略呈閃電型具有粗短剛毛,前翅大致由白色橫紋分隔分為三部分,由基部算起,第一部分為淺褐色,上面佈有白色和深褐色細紋,第二部分為黑褐色,第三部分為淺粉紅色間有黑褐色斑塊,末端外緣有一銀白色和紅色的圓弧狀細紋。頭部、各足及翅膀中央有長細毛分布。 | 成蟲於4月、7~8月及10月於山區活動,幼蟲以蕨類為食草。 | 主要分布於低海拔山區。 |
夜蛾科 | 艷葉夜蛾 | 翅膀為綠褐色,帶有金屬光澤,靜止時翅膀外緣向上略微捲起,前翅翅基至翅端具有一條褐色細線。 | 成蟲於6~11月活動,具趨光性。 | 主要分布於低海拔及中海拔山區。 |
夜蛾科 | 小魔目夜蛾 | 翅呈褐色,前翅近外側中央有一大眼紋,外緣為波紋狀 ; 後翅末端有黑白橫條紋,中央黑色條紋較粗。全身佈有綠白色金屬光澤鱗粉。 | 成蟲於春至秋季活動,具趨光性。 | 主要分布於低海拔及中海拔山區。 |
夜蛾科 | 散斑粘夜蛾 | 眼為粉橘色,前翅為白褐色,後翅為淡灰黑色。前翅有黑褐色鱗分布,外緣各室具有一個小黑點 ; 後翅翅脈及橫脈紋路較翅色深。 | 成蟲於2月、4~5月、7~8月及10~11月於山區活動。 | 主要分布於低海拔至2000公尺左右山區。 |
天蛾科 | 葡萄缺角天蛾 | 體呈銀褐色,翅基至翅中央,有三層波狀紋路,翅上有弧形褐色帶紋,頂角有小三角形褐色斑。 | 成蟲於3~6月活動。幼蟲出現於3~12月,以葡萄科、豆科和獼猴桃科植物為食草。 | 主要分布於平地至中海拔山區。 |
天蛾科 | 亞洲鷹翅天蛾 | 體呈粉褐色,胸部靠近前翅基部有長形黑斑,腹部近末端有二個土褐色斑點,腹部末端為橙色。前翅近基部有一小一大兩個黑斑,翅外緣有一些褐色斑塊,翅表有一些紫色波狀紋路,下緣有一條土黃色橫紋。 | 成蟲於3~9月活動,具趨光性。幼蟲以殼斗科植物、楊梅、漆樹、胡桃及白樺木為食草。 | 主要分布於中北部低海拔及中海拔山區。 |
天蛾科 | 背線天蛾 | 身體和翅膀呈淡褐色,腹部背面有三條深褐縱線。前翅有多條平行翅外緣的褐色縱線,翅中央近外側有一個小黑斑,翅膀有如半片的枯黃竹葉。 | 成蟲全年可見,夜晚具趨光性。 | 主要分布於平地至中高海拔山區。 |
天蛾科 | 鋸線天蛾 | 頭胸部為黃褐色,腹部為灰色,翅膀為藍灰色。前翅外緣呈鋸齒狀有紫黑色波紋,中室有三角形紫黑色斑塊。後翅為灰褐色,端部為灰黑色。 | 成蟲於5~9月活動,具趨光性。幼蟲以薔薇科植物為食草。 | 主要分布於平地至中海拔山區。 |
弄蝶科 | 雙帶弄蝶 | 翅膀背面的底色為黑褐色,前翅有寬幅白條從前緣中央部延伸至中室再擴展至1b室,翅膀腹面的底色較翅膀背面略淡,前翅上的白紋位置和翅膀背面相同,後翅的全部及前翅翅端尚有帶著紫色調的灰白色模糊雲狀斑紋。 | - | 分布台灣中北部至中南部的山地,棲息量稀少。 |
弄蝶科 | 尖翅褐弄蝶 | 雌雄蝶的前翅翅端略呈尖型。 | 繁殖期乃介於三月至十二月之間,其中又以六、七和十月為繁殖旺季。 | 分布於台灣全島的平地至山地地區。 |
弄蝶科 | 弧弄蝶 | 翅膀背面的底色黑褐色,前翅中室室端有一枚斑紋,其外並羅列著七枚小斑紋,呈弧狀分布,後翅並無斑紋。翅膀腹面為黃褐色,前翅亞外緣部位有弧狀斑列,後翅的亞外緣和中央也有二排弧狀斑列。 | 此蝶在低山地區的繁殖期為三月、四至八月,高雄縣的高山地區則為七月至八月。在標高較低的地方每年大概繁衍二次,而較高的山地僅繁殖一次。 | 棲息於台灣中部至中南部的低山地區及山地地帶。 |
弄蝶科 | 綠弄蝶 | 中小型蝶類,展翅4.2 ~ 4.8公分;翅表面為暗紫綠色,基部至亞外緣間覆有青綠色鱗毛,肛角沿翅緣有橙紅色帶;翅之腹面為青綠色,翅脈呈黑褐色,前翅後緣至1b室為淺黑褐色,肛角沿翅緣的橙紅斑在第1b、2室附近向內不規則突出,其間為黑色;雌蝶翅色較暗,後翅的黑褐色部分較寬,基部至亞外緣青綠色鱗毛較明顯。 | 幼蟲攝食清風藤科的山豬肉,筆羅子、綠樟等植物;成蟲主要發生期在3~11月,飛行迅速,喜訪花吸蜜。 | 台灣全島 、中國大陸、日本、韓國、中南半島、印度等地。 |
弄蝶科 | 短紋孔弄蝶 | 翅膀背面的底色為茶褐色,白色斑紋呈半透明狀態。前翅中室室端有二枚斑紋,第二至第第四各有一枚,翅端附近則有三枚小斑,前翅共有八枚排列成半環狀的斑紋。第1b室的白斑小而不明顯。後翅有四枚上下交互排列的斑紋。 | - | 分布台灣北部至中部的山地地帶,棲息量很少。 |
弄蝶科 | 白弄蝶 | 中小型蝶類,展翅3.8 ~ 4.2公分;雌雄相似,翅表底色白色有複雜之暗褐色;翅之腹面斑紋與表面相同,低暗竭斑上之白色鱗片很少;雌雄色彩斑紋相同,雌蝶翅形較大且寬廣。 | 幼蟲攝食薔薇科的白絨懸鉤子;成蟲主要發生期為4~9月,常出現於山徑旁或溪流邊,在一定的空間中來回飛舞,數量不多。 | 台灣全島低山地區、中國大陸、泰國、緬甸、越南、寮國 。 |
弄蝶科 | 玉帶弄蝶 | 小型蝶類,展翅3.4 ~ 3.8公分;翅底色為黑褐色,前翅有10個大小不同的白斑,其中翅端有3個排成一列,中室的白斑最大;後翅中央有狹長之白色帶;翅之腹面顏色較淡,前翅白斑與翅表相同但略大,後翅亞外緣至基部為白色,前緣有3個黑斑排成三角形;雌雄色彩斑紋相似,雌蝶較大,白色部份較為寬大。 | 幼蟲攝食薯蕷科的家山藥、薄葉野山藥、基隆野山藥等植物;成蟲主要發生期為4~9月,飛行迅速,見於林緣花叢間吸蜜或山徑路旁的濕地吸水、鳥類排遺 | 台灣全島、中國大陸、日本、 韓國等地有不同亞種。 |
弄蝶科 | 小稻弄蝶 | 小型蝶類,展翅1.8 ~ 2分公;翅表暗褐色,較單帶弄蝶小,且翅表白斑也不顯明,前翅有6個小黃白紋,但不在中室;後翅因個體而異有紋或無紋,基部帶黑褐色,翅之腹面帶灰黃色,斑紋與翅表相同,後翅之斑紋輪廓明顯;雌雄色彩斑紋相同。 | 幼蟲攝食禾本科的五節芒、水稻;成蟲發生期為2~11月,飛行迅速,喜訪花及吸食動物排遺。 | 台灣全島、除澳洲、新幾內亞外,廣泛佈於全印澳太地區。 |
弄蝶科 | 白裙弄蝶 | 中小型蝶類,展翅3.5 ~ 4公分;雌雄相似,雌蝶較大,翅形較寬圓,前翅小白較明顯;翅表黑褐色,前翅前緣有7個小白斑,後翅中央部之寬白帶短而未及翅緣;前翅及後翅外緣部之緣毛為黑褐色,後翅內外緣部為白色,翅之腹面顏色較淡,前翅斑緣,前翅斑點與翅表相同,後翅之白色部擴大而達翅基,黑色部僅佔翅緣,白色部份周圍有黑斑點。色部擴大而達翅基,黑色部僅佔翅緣,白色部份周圍有黑斑點。 | 幼蟲可能攝食薯蕷科的山藥類植物;成蟲除了冬季外均有發生,喜訪花、數量不多。 | 台灣全島、中國大陸、中南半島。 |
弄蝶科 | 蕉弄蝶 | 身驅十分碩大,翅形亦甚大,前翅十分狹長,呈鈍角三角形,而翅端甚尖,後翅頗圓,有時在臀區外側略為凹陷。翅背面底色呈褐色,前翅腹面底色沿前緣、後緣及外緣的部份呈淺褐色而近於翅頂處有淺黃色斑塊。後翅底色呈淡褐色,其上佈有大面積的淡黃褐色鱗片。 | 成蟲由於在日出前及日沒後才活動,其行為不易觀察。 | 現分布於全島平地至低山地任何有蕉屬植物生長或栽培的場所。 |
弄蝶科 | 竹橙斑弄蝶 | 後翅腹面中央茶褐色部分有鮮明的小黑點。 | 繁殖期多集中於三月至十一月,其中又以四、六、七、十各月的發生量最多。 | 廣泛分布於台灣全島的平地至低山地區。 |
弄蝶科 | 萬大弧弄蝶 | 小型蝶類,展翅3 ~ 3.5公分;雄蝶翅表黑褐色,斑紋為黃橙色;前翅中室之2斑完全連接;下方者沿中室伸長,第2、3室上下之2斑略呈方形,第6、8室3斑為小形點,第1b室有 黑色膨大之性標;翅之腹面斑紋與表面相同,但斑紋不明顯;雌蝶無性標,後翅斑紋較小。 | 幼蟲攝食禾本科的五節、芒白茅等植物;成蟲主要發生期為3~10月,以6~8月最多,喜於潮濕之山溝兒壁吸,或造訪金露華、咸豐草等植物、吸食花蜜。 | 台灣全島低山地區、中國大陸。 |
弄蝶科 | 袖弄蝶 | 中小型蝶類,展翅3.9 ~ 4.4公分;雄雌蝶外形相同,翅表黑褐色,前翅中室至第1b室中央部份有銀白塊斑;第3 ~ 4及6 ~ 8室外橫線附近有星點狀白斑,有些個體白斑不甚明顯;後翅無斑紋;翅之腹面為暗褐色,前翅亞外緣至外緣線間呈灰色帶,前翅白斑與翅表相同,雌蝶的白斑較雄蝶略大。 | 幼蟲攝食薑科的月桃、野薑花、薑等植物;成蟲全年出現,喜訪花吸,常出現於林緣開曠地或庭院花圃。 | 台灣全島、中國大陸、日本、中南半島、蘇門答臘、婆羅洲等地。 |
弄蝶科 | 稻弄蝶 | 小型蝶類,展翅2.8 ~ 3公分;翅表黑褐色,前翅中室有 2白斑;另有6個白斑排成半環狀的斑列,後翅中室4個白斑排成直線;翅之腹面斑紋與翅表相同,前翅之前緣及外緣部散佈暗黃鱗毛,雌雄斑紋色彩相似,但雌蝶翅形較寬圓,白斑較明顯。 | 幼蟲攝食禾本科的芒草、稻;成蟲全年發生,飛行迅速,喜訪花吸水 | 台灣全島、中國大陸、日本、韓國、中南半島、南洋群島等地。 |
弄蝶科 | 連紋袖弄蝶(台灣亞種) | 前翅略呈三角形,外緣略呈弧形,後翅頗圓。翅背面底色呈暗褐色。前翅中央白條前方有白黃色紋將白條連向前緣,前翅白斑分布與背面相類似,在翅頂亦有紫色鱗片形成帶狀。後翅外緣有紫色鱗片散布。 | 成蟲三月開始出現,直到十月份,一年約有三至四個世代。可能是以卵休眠越冬。 | 海拔300~1500公尺左右山地,且呈南、北間斷分布,中部山區沒有記錄。 |
弄蝶科 | 圓翅絨弄蝶 | 雄蝶的翅膀背面呈暗褐色,毫無斑紋。雌蝶的前翅中室下方有二枚小白點。 | 雖然終年皆能見到成蝶的蹤影,但繁殖的旺季卻在五月至八月之間。吸水性相當強,常常聚集在看似乾燥無味的混凝土砌成的山壁上吸水。 | 分布於台灣全島的平地至山地地帶。 |
弄蝶科 | 黃斑弄蝶 | 為台灣黃斑弄蝶類中的最小型種,雌蝶翅膀背面的橙黃斑顏色深濃,本種個體大小差異以及斑紋的變異極其常見。雌蝶的翅形較圓,後翅第五、六室的橙黃色斑紋大而醒目。 | 終年皆可見到成蝶蹤影,但以三、四、七、八、十月發生量最多。 | 廣泛分布於台灣全島的平地至低山地區,各地常見。 |
弄蝶科 | 小黃星弄蝶 | 翅膀背面的底色為深褐色,並有橙黃色斑紋。由於體型和斑紋色彩的搭配頗為特異。 | 本種多棲息於芒類植物的草原中,六龜一帶的繁殖期在五月十月之間。 | 分布於台灣南部。 |
弄蝶科 | 黑澤星弄蝶 | 外緣的長度較後緣短,外緣呈圓形狀,翅膀腹面第1b室的斑紋呈鮮明的白色,後半部白斑的外側尚有一枚不甚鮮明的黃白色紋,此部分共有三枚小斑紋。 | - | 分布於於台灣中北部的太平山附近至中南部的阿里山一帶的山地地帶。 |
弄蝶科 | 假禾弄蝶 | 本種身體較其他近似種細窄,前翅的白斑很小。雌蝶的翅形較其他近似種長。前翅腹面前緣至外緣中央以後翅腹面均呈黃褐色,後翅腹面並有許多模糊的小黑斑散布其中。 | - | 廣泛分布於台灣全島的平地至低山地區,澎湖、蘭嶼、綠島也有採集記錄,棲息量不多。 |
弄蝶科 | 台灣颯弄蝶 | 雌雄蝶的色彩斑紋大致相同,雌蝶的體型較大,翅型較圓。前翅中室的白斑較大,白斑的後緣和中室後緣相連接,因之中室斑紋和第二室斑紋的內緣線均在同一線上,後翅第七室白條外緣部的黑斑呈圓形或和翅脈平行呈橢圓形,前翅第四至第五室的白斑多半鮮明而醒目,後翅外緣部的黑斑有明顯的白色鑲邊,因而不會與外緣黑帶混淆。 | - | 主要棲息於台灣中部以北的山地地帶,南部並無記錄。 |
弄蝶科 | 黃星弄蝶 | 小型蝶類,展翅3 ~ 3.5公分;雄蝶翅表黑褐色,斑紋為黃橙色;前翅中室之2斑完全連接;下方者沿中室伸長,第2、3室上下之2斑略呈方形,第6、8室3斑為小形點,第1b室有 黑色膨大之性標;翅之腹面斑紋與表面相同,但斑紋不明顯;雌蝶無性標,後翅斑紋較小。 | 幼蟲攝食禾本科的五節、芒白茅等植物;成蟲主要發生期為3~10月,以6~8月最多,喜於潮濕之山溝兒壁吸,或造訪金露華、咸豐草等植物、吸食花蜜。 | 台灣全島低山地區、中國大陸。 |
弄蝶科 | 小紋颯弄蝶 | 前翅翅端的第六至第八室通常有三枚斜行小白斑並排一起,第1b室的上下並有二枚銀白色斑紋。第1a室的白斑色彩與後翅中央帶相同,後翅基部略呈黑褐色,外側有明顯寬闊白條。 | - | 棲息於台灣全島的山地、中部山地的棲息處量較多。 |
弄蝶科 | 長翅弄蝶 | 中小型蝶類,展翅5 ~ 5.5公分;雄蝶翅表茶褐色翅基部略帶灰色, 前翅有2個半透明略帶黃色之斑紋;後翅無紋,緣毛茶褐色,第1b脈末端為翅緣中心突出,為其最大特徵;腹胸上之鱗毛略帶淡綠色;翅之腹面色彩較淡略帶黃褐色,後翅第1b室外緣線有平行之暗黃條;雌蝶翅表較雄蝶濃,前翅2白斑較大,在第1b室後半部附近有白斑,反面斑紋較大。 | 幼蟲攝食黃褥花科的猿尾藤;成蟲在南部全年可見,中北部主要發生期為3~10月,飛行迅速,喜訪花吸蜜,正午或氣溫高時,便依附在葉片反面休息。 | 台灣全島、印度、斯里蘭卡、澳洲、新幾內亞、南太平洋各島。 |
弄蝶科 | 黃點弄蝶 | 形狀略小,飛行緩慢,翅膀背面的底色為黑褐色,各斑紋呈深黃色。前翅中室室端有一枚小斑紋,第二、三室各有一枚,第六至第八室共有三枚,前翅共計有六枚斑紋,其中中室下方的斑紋向內側呈長形伸展,但雌蝶的此枚斑紋並未向內伸展。 | 成蝶經常在山路上低空飛舞,飛行緩慢。 | 分布於台灣中南部以北的山地地帶,其垂直分布範圍遍及中部橫貫公路及阿里山等高山地帶。 |
弄蝶科 | 禾弄蝶 | 小型蝶類,展翅2.9 ~ 3.4公分;雄蝶翅為黑褐色,前翅第1b?4室外橫線與橫脈外緣第6?8室、中室外緣的中橫線位置及後翅外橫線的第2、3、5室有白褐色點;翅之腹面為黃褐色,斑點位置顏色與翅表同;雌雄色彩斑紋相同,雌蝶翅形略大且寬圓。 | 幼蟲攝食禾本科之五節芒、巴拉草、柳葉等植物;成蟲全年發生,冬天數量較少,飛行迅速,常見於路旁草叢,喜訪花及吸食動物排遺 | 分布於台灣全島的平地至低山地區,蘭嶼也有記錄。 |
弄蝶科 | 熱帶白裙弄蝶 | 本種後翅背面外緣的黑帶僅及於第1b室而未達臀角部。本種後翅的大白斑中並無黑斑或黑紋。再者,本種腹部後半的背部呈暗褐色,其中並無花樣。 | 雌蝶的產卵習性和玉帶弄蝶或白弄蝶一樣,牠們通常讓自身的鱗粉附著於蝶卵上,藉此蝶卵可以獲得掩蔽。 | 分布於台灣南部的恆春半島以及蘭嶼,棲息量不少。 |
弄蝶科 | 橙翅傘弄蝶 | 大型弄蝶,展翅約為 4.5 ~ 5 公分,翅膀呈褐色,前翅前緣下方有一個白色斑點,後翅肛角處有橙色緣毛。雄蟲翅膀表面暗褐色,前翅中央具一枚大黑斑。 | 幼蟲攝食黃褥花科的猿尾藤,成蟲在南部全年出現,在其他地方主要發生期為3~10月,飛行迅速,常見於溪畔山徑旁水或訪花。 | 分布台灣全島低山地區、中國大陸分佈、中南半島、緬甸、印度、馬來半島、婆羅洲 。 |
弄蝶科 | 台灣瑟弄蝶 | 中型蝶類,展翅5公分左右;翅表底色茶褐色,前翅有9個暗黃色大小不均的斑點,以第2室者最大;後翅無暗黃紋,帶中央附近有排成環狀的暗色斑;緣毛在前翅為茶竭色,後翅混有若干白毛反面底色較淡,前翅之斑紋排列與翅表相同,後翅黑斑則更明顯。 | 幼蟲攝食樟科的樟樹,成蟲全年出現,喜歡在溪邊濕地吸水或吸食鳥糞,此時蝶翅水平伸展,時而半合半開,此在弄蝶中為較罕見之動作。 | 台灣特有種,分佈全島低山地區。 |
弄蝶科 | 變紋黯弄蝶 | 前翅的第二、三室各有一枚模糊的白線狀斑紋,但於部分個體此二枚斑已完全消失。 | - | 台灣中部以南的低山地區。 |
弄蝶科 | 黯弄蝶 | 雌雄蝶的色彩斑紋相同,雌蝶翅形較圓。翅膀背面的底色為黑褐色,是所有近似種最深黑者,前翅上的白斑因之特別醒目。中室室端有二枚白斑,第二至第四室及第六、七室各有一枚白斑排列成弧狀。 | - | 棲息於台灣全島的平地至低山地區,棲息量很少。 |
弄蝶科 | 熱帶橙斑弄蝶 | 雌蝶的體型略大,黑色部位較為發達,但雄蝶的前翅具有性徵,雌蝶則無。 | - | 分布台灣全島的平地至低山地區。 |
弄蝶科 | 埔里星弄蝶 | 前翅第十二室的中室白斑之上方有黃色細條,觸角球桿基部的白環不甚發達。 | - | 分部於台灣中部的埔里以及中南部的阿里山附近。 |
弄蝶科 | 昏列弄蝶 | 翅形較其他 ~ 蝶長,並往橫向發展,後翅遊甚寬闊,形狀和狹翅弄蝶近似。翅膀背面為深褐色,前翅第1b室有明顯的小斑,前緣並有七枚排列成弧狀的大小斑紋,其中以第二室的斑紋最大。後翅無紋,其基半部略帶黃褐色。 | - | 棲息於台灣中部的埔里、谷關和三角嶺。 |
弄蝶科 | 寬邊橙斑弄蝶 | 小型蝶類,展翅3 ~ 3.8公分,翅表底色為黑褐色有濃橙色斑紋,翅脈細呈黑褐色,中央之濃橙色斑近長方型,中室幾全呈濃橙色只有基部有暗色;翅之腹面與翅表相似但色調較淡;雄蝶在前翅第1b ~ 4脈中央有暗灰色線狀斑的性標,雌蝶則無,且翅表顏色較暗。 | 幼蟲攝食禾本科之颱風草、狗牙根及綠竹;成蟲主要發生期為4~9月,動作敏捷,常見於山徑旁或林緣花間吸蜜,亦喜在濕地吸水及動物排遺。 | 台灣全島、中國大陸、東南亞各地、澳洲等地有不同亞種。 |
弄蝶科 | 大流星弄蝶 | 本種前翅背面第三室的白紋很小,若和第1b室中的二枚為大。本種翅膀腹面的橙色斑顏色深濃,並略帶紅褐色調。 | - | 分布於台灣全島的低山地區至山地地帶,南部的棲息量較小。 |
弄蝶科 | 尖翅星弄蝶 | 前翅長大約二十毫米,外緣線略呈直線狀。 | - | 棲息於台灣中部的太平山至仁愛附近的高山地帶。 |
弄蝶科 | 台灣脈弄蝶 | 小型蝶類;雄蝶翅表帶黃綠色之茶褐色翅表9個黃白斑紋半透明,比其他同屬近似種較帶黃色;翅端之3個小黃紋呈弧狀排列;後翅有2個黃白斑;常相聯或癒合成1斑;反面黃竭色,斑紋與翅表相同;雌雄色彩斑紋相同;但雌蝶較且第2室之黃白斑較黃而長。 | 幼蟲生態未明,可能攝食禾本科植物;成蟲出現於4~9月,數量不多。 | 台灣全島平地至山區、中國大陸、印度、中南半島、南洋群島。 |
弄蝶科 | 白斑弄蝶 | 小型蝶類,展翅2.5 ~ 3.1公分;翅表黑褐色,前翅中室;第1b ~ 3室各室外橫線附近有白斑塊,前翅橫脈外側有白色點,後翅無斑紋;翅之腹面黃褐色,後翅後緣附近色澤略暗,白斑較翅表大;後翅第1b ~ 7室外橫線與第1b、7、中室內橫線呈銀白色,緣毛白色。 | 幼蟲攝食禾本科之五節芒、白茅、台灣芒等植物,成蟲主要發生期為3~9月,飛行迅速;常見於林緣花叢間訪花或在空曠地張開雙翅進行日光浴,亦喜於濕地吸水或動物的排遺。 | 台灣全島、中國大陸、日本、韓國等地有不同亞種。 |
弄蝶科 | 黑星弄蝶 | 小型蝶類,展翅3.5 ~ 4公分,翅表面黑褐色,緣毛暗褐,前翅第2室外橫線附近與第3室外橫線至亞外緣線間有半透明白斑第1b室有1黃竭斑,中室端及第6、7室各有1小型半透明斑;後翅無紋;翅之腹面灰褐色,前翅斑紋與翅表相近,後翅中室的中橫線及翅形較雄蝶略大。 | 幼蟲攝食各種棕櫚科植物,如羅比親王棗、觀音棕竹、黃椰子,台灣海棗、蒲葵等植物;成蟲全年出現,飛行迅速,喜訪花,常見於公園庭院及郊區。 | 台灣全島低山區、中國大陸、印、度中南半島等地。 |
弄蝶科 | 巨褐弄蝶 | 前翅中室室端的二枚斑紋大而鮮明。第1b室內的白斑也很醒目,並帶著黃色色調。後翅通常無紋,但部分個體的第四室或有極小的白點。 | - | 台灣全島的平地至低山地區。 |
弄蝶科 | 中華褐弄蝶 | 翅膀背面為茶褐色,色彩較他種深濃,翅膀上的白斑因之特別醒目。前後翅的基半部略呈黃褐色。 | - | 分布於全島的平地至低山地區,棲息量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