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域水質
|
現行台灣地區的海域水質監測乃自九十一年度開始執行,將沿海規劃成19個沿海區域,總計有104個監測站。現行海域水質監測頻率為每季一次。 |
(參考資料:世界水質監測日活動網) 點選顯示更多... |
|
海灘水質
|
為讓民眾瞭解海灘水質,做為親水活動參考,環保署自民國88年起,於夏日泳季6~9月期間進行監測,91至97年監測範圍為臺灣本島10處海灘,98年擴及澎湖、金門、馬祖等共13處海灘。經99年2月11日邀集交通部觀光局、相關風景區管理處、各縣(市)政府環保局共同研商結果,選擇戲水遊客較多的海灘,並刪除未營運管理之大安海水浴場及崎頂海水浴場,擴增後為23處海灘,監測期間增為3個月(即6至8月),監測頻率為7、8月每週1次,6月底預監測1次,全年計約10次。
資料發布分級方式則分為「優良」、「普通」、「不宜親水活動」等3級。 海灘水質採樣原則:於該海灘水域安全索範圍內,左、中、右各一處,水深約1公尺處採集水樣,每次採樣同時拍照記錄海灘環境及水色等現場資訊,上網提供民眾參考。
海灘水質監測由海水浴場大門為中心,左、中、右,每處各採一個水樣,範圍涵蓋海水浴場安全索範圍內。監測結果係以左、中、右測值之幾何平均計算。 |
(參考資料:海灘水質網) |
|
臺灣周邊海域葉綠素濃度、溫鹽分布
|
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所積極推動「台灣周邊海域漁場環境監測」計畫,利用我國功能最完善的漁業研究船「水試一號」於周邊海域62個測站,按季蒐集海域水溫、鹽度、營養鹽、葉綠素甲及浮游動物等漁場環境資訊。 |
(資料來源:農委會水產試驗所) |
|
澎湖海域水質監測系統
|
該資料集源於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之調查澎湖海域生態、漁業基礎資料等業務所蒐集。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業務包括「海洋漁業」、「水產養殖」與「水產加工」三大項目。 |
(資料來源:農委會水產試驗所) |
|
臺灣沿海及離島地區海洋生物多樣性資料庫
|
該資料集源自「漁業署海域生態資料庫管理系統」,該系統目的為針對台灣本島沿海與離島等不同區域,已進行或正在進行的生態調查之資料加以彙整並建檔。 |
(資料來源:漁業署) |
|
海洋保護區面積
|
海洋保護區(Marine Protected Areas;以下簡稱MPAs)如同一般的保護區,係指因保育自然環境之利益及管理保存文化或歷史資源,而對人類活動設置若干限制的水域和生態系統,其邊界包括海洋,即使海洋面積僅佔總區域之一小部分。
MPAs之保護可由當地政府、國家當局或區域性層級,但各國對保護MPAs之實質作法可能不同,包括限制發展的程度、捕魚實踐、漁季和漁獲量之限制、泊船限制、禁止捕撈海洋生物等。
許多MPAs提供收入予國家,如吉里巴斯之菲妮絲群島(Phoenix Islands)保護區,收入額度如同開放該區予漁民捕魚的產值。至2010年,全球之MPA逾6,800 處,佔海洋總面積之1.17%。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之全球保育監控中心(UNEP-WCMC)於2010年架設保護地球(Protected Planet)網站,建置全球保護區資料庫(World Database on Protected Areas;WDPA),網民可線上搜尋全球保護區資訊,包括MPAs。
|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對外漁業合作發展協會) |
|
岩心沉積物採樣點資料庫
|
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Taiwan Ocean Research Institute,以下簡稱海洋中心)成立於民國97年,主要任務為建立研發平台以深化海洋研究,並做為政府的海洋科技幕僚,全面掌握海洋環境,為政府海洋施政提供科技資訊;發展海洋前瞻科技,建立堅實的海洋科技研發能量,促進國家海洋永續發展。現階段工作以強化海洋研究基礎設施、健全內在架構、提供海洋資訊與服務為主。 |
(資料來源:農委會水產試驗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