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環境及生態監測 / 大氣 / 酸雨
酸雨監測
|
酸雨是大家都熟悉的空氣污染問題之一,其雨水是否為酸雨,過去均以pH值是否小於5.6為界定標準;pH值5.6是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為330ppm(百萬分之一)時,純水之酸鹼度的平衡值(Seinfeld, 1986);不過,由於自然界中所產生的其他酸性物質(例如:甲酸或其他有機酸等)的影響,使大氣中未受人為污染之雨水的背景值為4.7至5.3,因此自1990年起許多國家及科學家均以pH值小於5.0作為酸雨之定義(NAPAP,1990),我國目前亦以此作為判斷準則。
酸雨正確的名稱應為「酸性沈降」,它可分為「濕沈降」與「乾沈降」兩大類,濕沈降指的是所有氣狀污染物或粒狀污染物,隨著雨、雪、霧或雹等降水型態而落到地面者,乾沈降是指在不下雨時,從空中降下來的落塵所帶的酸性物質而言。因而,探討酸沈降之問題時,應同時考慮濕沈降(酸雨)與乾沈降兩大部分。
酸雨對環境之影響酸雨因pH值小於5.0以下,造成土壤、岩石中的有毒元素溶解,流入河川、湖泊,使水體酸化,生態系改變,嚴重時水中生物會大量死亡,同時因土壤中的礦物質大量流失,植物無法獲得充足的養分,再加上葉片的酸蝕,植物將枯萎、死亡。其他對於建築物、公共設施、古蹟和金屬物質亦會產生嚴重的腐蝕,造成人類經濟、財物及文化遺產的損失。
酸雨研究目前環保署建立的酸雨監測網站採用美國環保署NADP(National Atmospheric Deposition Program)的採樣流程與分析方法,其設置地點分別為台北、龜山、中壢、台中港、嘉義、台南、阿里山、小港、墾丁、太麻里、羅東及澎湖等十二個站,分析項目包含pH、導電度、陰離子成分(氯、硝酸根及硫酸根離子)及陽離子成分(銨、鉀、鈉、鈣及鎂離子),以實際瞭解雨水受污染的成分。
此外交通部中央氣象局亦提供各氣象站:基隆、鞍部、台北、新竹、台中、日月潭、嘉義、阿里山、台南、高雄、恆春、台東、成功、花蓮、宜蘭、金門、馬祖及澎湖共18站每日雨水酸鹼度值資料。
酸雨pH值年平均分佈圖
|
(參考資料:行政院環保署全球資訊網) |
|
資料集名稱 | 資料集描述 | 主要欄位說明 | 收錄期間 | 更新頻率 | 資料集最後更新日期 | 提供機關 | 查詢更多資訊 |
酸雨監測值 | 本資料為行政院環保署提供之酸雨監測值資料,依各測... | 縣市、測站名稱、監測日期(年/月/日)、監測項目測值 | 1993/09/01 至 2021/02/18 | 每天 | 2021/02/22 |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
more
|
酸雨日平均 | 本資料為中央氣象局提供之酸雨監測值資料,依各測站... | 縣市、測站、監測日期、酸雨日值 | 1993/09/01 至 2021/01/06 | 不定期 | 2021/03/02 | 中央氣象局 |
more
|
酸雨監測分析資料 | 酸雨成份分析值,包含PH、Cond、Cl-、NO... | 縣市、測站名稱、監測月份(年/月)、測項監測數據 | 2004/01/01 至 2017/12/01 | 每半年 | 2018/05/10 |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
more
|
|